大家都知道,這碑上的文字難認,歷代很多人試著釋讀,但沒一個得到公認。唐代韓愈和劉禹錫就寫詩提到過,韓愈說它「古文奇字生輝光」,劉禹錫形容字像「璃虎」。
明代開始破解熱潮,楊慎是其中最有名的,他是明正德六年狀元,才華橫溢,但後來因為大禮議事件被貶到雲南。
嘉靖十五年1536年,張素帶拓片給他,楊慎對照古籍釋讀了77字,內容大致是帝堯諮詢大臣,描述洪水泛濫,大禹穿越洪流,平定山嶽,勞苦功高,萬國安寧。
具體釋文是「承帝日咨,翼輔佐卿。洲諸與登,鳥獸之門。參身洪流,而明發爾興。久旅忘家,宿嶽麓庭。智營形折,心罔弗辰。往求平定,華岳泰衡。
宗疏事裒,勞余神堙。鬱塞昏徙,南瀆愆亨。衣制食備,萬國其寧,竄舞永奔」。楊慎的版本影響大,流傳廣,很多翻刻碑下面都附了他的釋文,比如紹興大禹陵那個。
除了楊慎,還有沈鑒、楊廷相、郎瑛也釋讀過,都認為和禹治水有關,但各家版本有差別。清代王昶在《金石萃編》里質疑,說碑南宋才出,之前金石錄沒記載,可能有假。
魯迅在《門外文談》里直接說它是道士假造的。郭沫若考察過,只認出三個字,其他的模糊。現代學者爭議更大,曹錦炎在1996年《鳥蟲書通考》里說,碑是戰國時代越國太子朱句刻的,時間前456年,內容是祭祀南嶽衡山,登高頌詞,不是禹治水。
第一行16字釋為「唯王二月丁酉,承嗣越臣憲亘朱句」,意思嗣王朱句承襲王位。他覺得明代釋文附會大禹,穿鑿牽強,碑文字有筆誤,但確是春秋戰國石刻,可和石鼓文比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