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一夜,蘇軾痛飲到天明,這首《水調歌頭》就此誕生,流傳千古。
次日清晨,密州城中就傳開了蘇大人醉後賦詞的消息。有好事者爭相傳抄,都說這首詞寫得情真意切,字字珠璣。
"蘇大人這首詞,寫得真是絕妙。"一位文人感嘆道。
"可不是?短短數句,道盡人生百態。"另一人應和。
"聽說是為了思念蘇二公子所作?"
"正是。兄弟七年未見,又逢中秋,情思難禁啊。"
這首詞很快傳遍了整個密州,繼而傳向四方。人們爭相傳誦,都被其中深摯的情感所打動。
而在遙遠的蜀地,蘇轍收到這首詞時,也是淚流滿面。他提筆寫道:
"兄長啊,月亮依舊是那個月亮,人卻早已不是當年的人了。世事無常,但願兄長保重。"
這首《水調歌頭》背後的故事,要從蘇軾與王安石的政見之爭說起。當時的宋朝正值變法時期,新舊勢力的矛盾日益尖銳。蘇軾因與改革派意見相左,不得不離京外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