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1288年到1309年的22年里,政府印發的至元鈔總額,是此前27年中統鈔發行量的6倍,印鈔機開始瘋狂運轉。
1309年,又發行至大鈔,一貫至大鈔等於五貫至元鈔。 短短22年時間,官方匯率已經貶值了25倍。
老百姓開始恐慌了,誰都看得出來,這些紙片子越來越不值錢。 有錢人趕緊把紙幣換成金銀或者實物,窮人沒得選,只能眼睜睜看著手裡的錢變成廢紙。
鄭介夫當時就感慨:"往年一錢能買的東西,現在要一貫才行。"物價翻了一千倍。
更要命的是,政府的準備金被掏空了。 蒙古貴族和穆斯林商人把大量金銀集中到大都,各地的兌換機構拿不出真金白銀來,紙幣失去了最後的信用支撐。
到元順帝即位時,鈔法已經徹底破產,新皇帝面臨的是一個貨幣體系接近崩潰的爛攤子。
脫脫的最後一搏
1349年,脫脫重新出任丞相。
這個蒙古貴族出身的政治家,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,元朝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,不進行徹底的貨幣改革,帝國隨時可能崩盤。
1350年4月,脫脫召集朝廷重臣商討變鈔方案,會上吵得不可開交。
集賢大學士呂思誠堅決反對:"現在改變鈔法,無異於飲鴆止渴。"
支持者反駁:"不改革等死,改革還有一線生機。"
脫脫最終拍板:變鈔。
新方案看起來很科學,發行至正交鈔,一貫新鈔等於兩貫至元鈔,或者一千文銅錢, 同時重新鑄造銅錢,實行錢鈔並用。
理論上,這能穩定幣值,重建信心,實際上,這是最後的瘋狂。
1351年,至正交鈔和至正通寶同時發行,結果呢?
"行之未久,物價騰踴,價逾十倍。"新鈔剛發行幾個月,物價就漲了十倍,在大都,十錠新鈔買不到一斗米。
老百姓徹底絕望了,民間開始流傳一首歌謠:"堂堂大元,奸佞專權。開河變鈔禍根源,惹紅巾萬千。官法濫,刑法重,黎民怨。人吃人,鈔買鈔,何曾見?"
歌詞里的"開河變鈔",正是元末危機的兩大導火索,開河是指治理黃河,徵發了15萬民工,變鈔就是脫脫的貨幣改革。
兩件事碰到一起,老百姓徹底活不下去了。
1351年5月,韓山童和劉福通在潁上起事,起義軍頭戴紅巾,因此得名"紅巾軍"。
消息傳到大都,脫脫這才意識到,自己的貨幣政策點燃了全國性民變的導火索。
變鈔政策徹底失敗,脫脫本人也在幾年後被政敵陷害,流放致死,他的貨幣實驗,成了元朝滅亡的催化劑。
紙幣廢墟上的帝國終章
紅巾軍起義爆發後,元朝政府面臨前所未有的軍費壓力。
鎮壓起義需要錢,大量的錢,政府除了印鈔票,沒有別的辦法。
至正十五年,戶部一次性印造了600萬錠新鈔用作軍餉,鈔票多到需要用船車運輸,"舳艫相接"。 老百姓看到這些紙片,直接當廢紙處理。
至正十九年,在京師1000貫鈔買不到1斗米,比元初漲了1000倍以上。到了後期,元末米價比中統初年上漲了六七萬倍。
想像一下這個場景,你拉著一車紙幣去市場,只能換回一車衛生紙,這就是惡性通脹的真實寫照。
貨幣體系徹底崩潰了,紙幣失去流通功能,老百姓被迫回到以物易物的原始狀態。 酒館商鋪開始自製代用券,用來進行小額交易。
一個現代化的貨幣體系,退化成了"兩隻斧子換一頭羊"的原始社會。
這種崩潰形成了惡性循環。農民起義規模越大,政府軍費開支越多,印鈔數量越大,通脹越嚴重,民不聊生的局面越惡化,參加起義的人越多。
劉福通率領紅巾軍縱橫中原,一度攻占開封,建立了"大宋"政權。 雖然起義軍最終失敗,朱元璋接過了反元大旗。
1368年,朱元璋稱帝,建立明朝,元朝統治結束,歷時僅98年。
回頭看,元朝的滅亡確實始於貨幣政策的失控。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,敗在了一張張不斷貶值的紙片上。
這不是某個皇帝的昏庸,不是某個大臣的腐敗,而是整個權力結構對財政資源無節制掠奪的必然結果。
蒙古軍事貴族和穆斯林商業集團缺乏有效約束,他們的貪慾最終吞噬了帝國的根基。 當印鈔機成為解決一切問題的萬能工具時,距離崩潰就不遠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