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果腳」其實是過去榨油坊的副產品:滾燙的菜籽油把大果子(類似油條的面胚)炸到膨脹後,鍋底會沉下一層碎渣子,撈起來再回鍋復炸,就成了金黃透亮、咬起來嘎嘣脆的「油渣」。
當年物資緊缺,這可是「憑票+托關係」才能買到的緊俏年貨。
大人們把它裝進玻璃罐,過年時拿來包湯圓、炒青菜,或者直接當零嘴,一口下去滿嘴油香,是無數孩子心裡「過年」的代名詞。
然而,懷舊濾鏡還沒碎,科學知識已經殺到。
多位營養師和醫生在留言里齊聲提醒:反覆高溫油炸後,油脂會發生氧化聚合,生成苯並芘、丙烯醯胺等一級致癌物。
過去大家缺油水,偶爾吃一次問題不大;如今高脂飲食已成常態,再把「油渣」當記憶殺狂吃,等於主動往身體里塞「定時炸彈」。
有人轉發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報告截圖,評論區瞬間從「童年回憶」變成「保命要緊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