見兒子不明白其中原因,張廷玉解釋:「皇上這是提前安排後事。他擔心我不服從新皇上,就把我連降三級。新皇帝接位後就會把我官復原職。這樣,新皇帝對我有恩,我就會全心全意為新皇上效力了。」
兒子聽張廷玉這麼說終於明白,對皇上的做法和張廷玉的智慧由衷敬佩。
雍正的國之柱石
張廷玉被降職沒多久,康熙皇帝在暢春園因病去世。臨死前,康熙把皇位傳給了四阿哥胤禛,稱雍正皇帝。
雍正剛登基就下旨將張廷玉連升三級,恢復原有職位。
朝中大臣此時才明白康熙皇帝當初給張廷玉降職是另有深意。
雍正剛繼位時,朝局動盪不寧。九子奪嫡的後續影響仍然存在。
八阿哥胤禩、九阿哥胤瑭、十阿哥胤蛾鼓動一幫大臣經常在朝堂上和雍正唱反調。
雍正雖然煩惱,但念及兄弟親情,又想到康熙臨終前讓雍正善待兄弟的囑託,沒有懲罰三人。
張廷玉見雍正處境艱難,便果斷站了出來,他不僅堅決落實雍正的命令,還給雍正處理國家大事提了很多意見。
康熙晚年,國庫虧空,百姓賦稅沉重,生活苦不堪言。
雍正繼位後,決心推行新政,那就是「攤丁入畝、火耗歸公、士紳一體當差、一體納糧」。
張廷玉支持雍正的想法,還對雍正說:「新政剛提出來,還不適合在全國推廣。皇上可以先在一些地方實驗推行,然後推廣到其他地方。」
雍正覺得很有道理,便開口詢問張廷玉應該先從哪裡開始。
張廷玉想了想回答:「可以從河南開始。河南離京城近,溝通方便。而且河南糧食產量大,率先推行新政對朝廷稅收更有利。」
雍正聽完,緩緩點頭,眼中對張廷玉滿是讚賞,最終決定派田文鏡去河南推行新政。
田文鏡剛開展工作,便遇到了強大阻力。
田多的地主堅決反對「攤丁入畝」,士紳們強烈反對「一體當差,一體納糧」,「火耗歸公」讓主管錢糧的官員利益受損,這些官員不敢直接對抗雍正,就打著「祖制不可擅自更改」的旗號建議雍正收回命令,把田文鏡革職。
雍正得知了河南的情況非常憤怒。在他看來,這些士紳官員就是打著冠冕堂皇的旗號保護自己的利益,絲毫不為黎民百姓著想。
於是,雍正當場就要把這些上疏彈劾田文鏡的官員罷免。
張廷玉見勢不妙連忙勸阻:「陛下,新政推行不可操之過急。這些士紳在當地生活多年,影響很大。如果把他們全都罷免,很可能會引起震動,引來更多人的反對。」
雍正聽完張廷玉的話稍微冷靜了一些,避免了朝堂衝突的發生。
張廷玉在處理國家大事時的細心穩重讓雍正很滿意,而之後發生的一件大事還讓雍正看到了張廷玉的用人才能。
江南富庶之地是清朝的糧倉,自古以來就有「湖廣熟,天下足」的美名。
可就在雍正繼位五年後,江南爆發了前所未有的水災。
面對天災,朝中流言四起。反對新政的大臣說:「皇上的新政違背了祖制,水災是上天降下的責罰。」此番言論很快傳到了雍正耳中。
雍正對此說法深惡痛絕,他要派人到江南治水救災。至於派何人前往,雍正一時拿不定主意,就詢問張廷玉的意見。
張廷玉給雍正推薦了阿克敦。此人是科舉出身的滿人,在康熙朝就受到重用。雍正登基以後,阿克敦升任兩廣總督,但之後因為貪財、結黨營私被關入大牢。
雍正心有顧慮,但出於對張廷玉的信任,而且此時也沒有合適人選,就下旨阿克敦前往江南治水,戴罪立功。
阿克敦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務,後來受到重用,成為雍正朝重要大臣之一。
雍正對張廷玉越發倚重,將其視為國之柱石。
可誰也沒想到,這位一心為國的柱石之臣,最後的離場卻帶了幾分淒涼。
晚年淒涼但終得善果
雍正在位期間,張廷玉一直全心全意輔佐。雍正感念張廷玉多年的功勞,臨終前下旨恩准張廷玉死後進入太廟和歷代皇帝一起被後世祭拜。
張廷玉成為了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。
雍正去世後,張廷玉輔佐乾隆,但因為與乾隆的治國理念不合,君臣二人漸行漸遠。
張廷玉以年事已高為由向乾隆請辭,乾隆指責他「以年齡大為藉口推脫,荒廢朝廷政務」,不僅把張廷玉革職,還取消了他死後進入太廟的資格。
張廷玉面見乾隆,請求恢復雍正皇帝臨終前的命令,但被乾隆拒絕。張廷玉帶著家人返回故鄉,幾年後因病去世了。
張廷玉死後沒多久,有人向乾隆舉報,說張廷玉在任職期間收受他人的錢財。
乾隆沒有詳細調查就直接下令抄了張廷玉的家,結果只搜出了少量的財物。乾隆為張廷玉的清廉所感動,下旨恢復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榮譽。
張廷玉的一生勤勤懇懇為國效力,備受康熙和雍正信任,在乾隆朝受但冷落但所幸保住晚節。
可如果張廷玉當初領會康熙的深意,如果他因為被康熙降級而四處宣揚心中不滿,那他是否還能被雍正重用,是否還能得到配享太廟的殊榮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