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比單純的金錢救助更有價值:授人以魚,不如授人以漁。
對比范仲淹的義莊制度:范仲淹的方式是制度化的物質救助,解決的是族人的生存問題,呂蒙正的方式是理念化的精神引領,解決的是社會的認知問題。
哪種更先進?在慈善理念上,呂蒙正確實比范仲淹更超前。
既然呂蒙正這麼厲害,為什麼會被遺忘?第一,他太低調,包拯斷案如神,故事性強,容易傳播,呂蒙正的故事都是細節,不夠戲劇化。
第二,他的思想太超前。
"富貴不可盡用,貧賤不可自欺"這種平等觀念,在封建社會是異端,統治階級不願意宣傳,普通民眾理解不了。
第三,文獻流失。
宋史記載:"有人認為呂蒙正的思想過於保守消極,因此呂蒙正的許多文章典籍都已失落。"但這些都不能掩蓋一個事實:呂蒙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從平民直接做到宰相的人。
他是第一個書生宰相,第一個狀元宰相。
他的清廉藝術,超越了包拯,他的慈善理念,領先於范仲淹,1011年,呂蒙正在洛陽去世,臨終前,許國公的封命剛剛下達。
這個從破窯走出來的狀元,三起三落的宰相。
用68年的人生,詮釋了什麼叫"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",《宋史》評價:"質厚寬簡,有重望,以正道自持。"
今天重新審視呂蒙正,不是為了神化他,而是為了理解。
真正的清廉不是喊口號,而是在細節中體現智慧,真正的慈善不是做秀,而是在理念上超越時代,一千年過去了,呂蒙正的故事依然有現實意義。
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,我們需要呂蒙正式的清廉智慧。
在這個貧富分化的社會,我們需要呂蒙正式的平等理念,歷史不應該遺忘這樣的人,時代需要重新認識這樣的典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