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旗將士最有血性的一戰,割辮血戰寧死不降,大批將領自殺殉國!

2025-04-15     花峰婉     反饋
6/6
(八旗)

前軍行進一半就被准軍聚殲,前軍潰敗後,准軍徑直向傅爾丹所在的中軍殺來。

傅爾丹本欲依仗兩翼的蒙古軍前來救援,不想蒙古軍早已聞風喪膽,披靡而去。

蒙古軍逃跑時,人馬自相踐踏,引發了連鎖大崩潰。

一片混亂中,傅爾丹向附近的八旗軍喊道:「不要辱沒你們先祖的威名!」

八旗軍聞言,精神大振,拚死護衛傅爾丹殺出一條血路,撤回了科爾多。

這場戰鬥十分激烈,准軍準備良久,火槍、大炮齊上,火力密度驚人,清軍損失慘重,一萬人僅有兩千得以生還,護衛傅爾丹的四千八旗軍幾乎全軍覆沒,十餘名中高級將領戰死,副將巴賽自殺。

此役過後,北京城內城幾乎人人戴孝,家家掛幡,皆有親族戰死。

這樣的深仇大恨也為後來乾隆滅絕準噶爾部埋下了伏筆。

三、帝國之路的得與失

雍正時代的八旗兵還曾如此驍勇,為何到晚清就蛻化成只會提籠遛鳥的廢柴了?

這個問題的答案要從八旗制度的變化講起。

滿清入關前的八旗制度,是一種貴族共和制,八旗各有屬民,形成八個政治共同體,擁有較多牛錄的領主與各旗主共居都城,聯旗共議國政。

領主、旗主就是手下人的利益代表,在這種制度下的旗兵,取得了和希臘、羅馬公民兵類似的地位,與部落的興衰緊密聯繫,為自己的榮譽負責,隨時準備告別妻子,走上戰場。

從努爾哈赤到雍正的努力,讓滿洲從一個部落變成了大清帝國。

然而隨著皇帝的集權,八旗兵的政治地位日益喪失,他們已經不是擁有政治權力的貴族武士了。

他們也就習慣了不對帝國的興衰負責,如同《茶館》里的常四爺說的:「我愛大清國,可大清國不愛我」。

乾隆是最幸運的人,他處在這種變化的交界處,曾經貴族武士的傳統習慣還存在,定於一的皇帝集權已經完成,就如同五賢帝時代的羅馬,既有舊時代的紅利,也有新體制的甜頭,是帝國最強大的時代。

帝國之路就是一條通往毀滅之路,帝國的強大是以燃燒讓它強大的燃料為代價的,對羅馬,就是公民兵,對大清,就是八旗子弟。正如某些遺老抱怨的:「打了江山,坐了龍庭,可把八旗子弟都毀了」。

勇士的質樸最後會喪失,勇士的鮮血終究會流盡,剩下的只是冷淡的軀殼,燃盡的枯木,如同晚清那個半死不活的樣子。

武昌起義後,在西安滿城的八旗兵最後一次血戰到底,恢復了祖先的榮光,因為他們這次是為自己而戰了。

死於西安新軍屠刀的八旗兵,他們最後應該歸罪於誰?

就是他們的太祖努爾哈赤,是努爾哈赤帶著他們的祖先走出白山黑水,踏上了帝國之路,透支了他們的命運,他們在為這種透支還債。
奚芝厚 • 263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41K次觀看
奚芝厚 • 8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10K次觀看
福寶寶 • 51K次觀看
奚芝厚 • 5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19K次觀看
喬峰傳 • 5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5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9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36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15K次觀看
奚芝厚 • 3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8K次觀看
花峰婉 • 3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18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9K次觀看
奚芝厚 • 3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6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2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2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15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14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24K次觀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