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爾袞39歲暴斃之謎終揭開,清史專家:並非患病,這裡面大有文章

2025-04-13     花峰婉     反饋
2/3
爭奪皇位的矛盾主要集中於兩白旗和兩黃旗之間,雙方勢均力敵,誰也無法做出最終的抉擇,朝中還有不少人都主張多爾袞自立為皇帝。

然而兩黃旗的大臣都是皇太極在位時期的親信和心腹,在這些人的阻力下,多爾袞自知自立為帝的條件尚不成熟。

出於一系列複雜的考慮和政治因素,為了妥善處理皇位的問題,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被推了上去,年僅六歲的「順治皇帝」就這樣繼位了,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共同輔政。

不得不說,多爾袞是個極其精明的人物。

在這場皇位爭奪的鬥爭中,多爾袞巧妙地化解了原本棘手和尷尬的局面,但同時又向權力的頂峰邁進了一大步。

要知道,多爾袞雖然並未直接登基,但彼時的順治還只是一個不到十歲的「娃娃皇帝」,主持朝政的大權最終還是落到多爾袞手中。

多爾袞這個決策不但兼顧了各方的利益,他放棄了個人對皇位的野心,選擇輔佐年幼的順治皇帝,清朝得以延續下去。

正是這種大局觀念,使得多爾袞在歷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,並為清朝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堅實基礎,成為大清朝的開國第一功臣。

在歷史上,多爾袞是個頗具爭議性的人物。

多爾袞還在世的時候,就被順治皇帝尊稱為「皇叔父攝政王」、「皇父攝政王」,其身死後甚至還被追稱為「皇帝」,就連乾隆皇帝對他的評價也是極其中肯的,稱其「定國開基,以成一統之業,厥功最著」。

順治皇帝即位之後,多爾袞見明王朝已經搖搖欲墜,便親自率領大軍南下,聯絡吳三桂等人共同對付李自成,而後攻占了北京。

當年在關於是否定都北京的問題上,還是多爾袞力排眾議,堅持定鼎北京,並派人去將福臨給迎了過來。

多爾袞這一重大決定,也為清政府為將來統一全國奠定了基

實際上,多爾袞才是大清朝的掌權者。

他清繳了張獻忠和李自成的勢力,隨後又消滅了南明政權,而後全國才開始走向統一。

如果沒有多爾袞的運籌帷幄,滿清政權可能自始至終就只是偏於一方的割據勢力而已。

在治理國家方面,多爾袞也是個傑出的人才。

皇太極在位時期,六部之首的吏部就是由多爾袞負責管理的。

滿清政府在北京定都以後,多爾袞大力重用漢族的官員,並對明朝的各項制度加以完善和改進,這也使得滿清政權在入關建國不久之後,就逐步走上了正軌的道路。

長此以往,多爾袞的權利與慾望都越來越大,順治皇帝實際上只是多爾袞手中的一個傀儡皇帝而已,朝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基本上都是由多爾袞一人做主。

為了控制年幼的福臨,甚至不惜使盡各種手段來阻止福臨接受教育,目的就是為了讓其荒廢學業,以此來達到自己繼續把持朝政的目的。然而隨著順治皇帝年齡漸長,他也越來越想擺脫多爾袞的控制,心中對多爾袞也有了更多的憤恨。

為了專權,多爾袞不惜採取各種政治手段來剷除異己,特別是那些不利於多爾袞掌政的朝中大臣和皇室成員,基本上都遭到了多爾袞的打壓或者威脅、迫害。

1647年,濟爾哈朗因「府第逾制」一事被多爾袞罷免了輔政的權利,次年濟爾哈朗又被革去了親王爵的頭銜,降為郡王。

與此同時,和多爾袞爭奪過帝王之位的豪格也被多爾袞以「圖謀不軌」的罪名逮捕入獄,而豪格最終也在監獄中被折磨致死,有不少支持豪格的朝中大臣也因此事受到牽連打擊。

多爾袞身死之謎

根據史料的相關記載,多爾袞是在1650年外出打獵的時候,墜馬而亡。

「順治七年十一月,多爾袞出獵古北口外,不慎墜馬......十二月初九戌時,一代梟雄多爾袞去世,年僅39歲。」

多爾袞在攝政七年之後突然離世,然而關於多爾袞去世的原因,清朝的史書記載得有些含糊其辭。

多爾袞去世之時正值壯年,究竟是什麼原因,才導致他英年早逝呢?

但有一點足以肯定的是,多爾袞在世的時候,身體機能方面也一直都不是很好。

許是真的應驗了豪格詛咒多爾袞的那句話,他就是個「病秧子」。
奚芝厚 • 260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40K次觀看
奚芝厚 • 8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10K次觀看
福寶寶 • 51K次觀看
奚芝厚 • 5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18K次觀看
喬峰傳 • 5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5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8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36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14K次觀看
奚芝厚 • 3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8K次觀看
花峰婉 • 3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18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9K次觀看
奚芝厚 • 3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6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2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2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15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14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24K次觀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