胤禟:39年皇子,4年臣弟,康熙最聰明的兒子,在雍正朝只活了4年

2024-02-08     花峰婉     反饋
2/3
由此可見,胤禟對妻子董鄂氏還是十分維護的,雖然董鄂氏無子,但在胤禟府邸仍然沒人能取代她的地位。

《左傳·桓公十八年》中說:女有家,男有室,無相瀆也。

意思是,男子有了家室,就要尊重妻子。

縱觀歷史上有大作為之人,大多都會尊重自己的妻子。因為那些忽略身邊人感受的人,往往不懂得尊重大多數人的利益,從而失去了「人心」。

筆者寫此文,並非有意為胤禟貼上什麼「高大上」的標籤,筆者只是實事求是地分析他的性格。因為接下來,他的這些性格在政治鬥爭中都會體現。

康熙中後期,諸位皇子逐漸有了自己的勢力,這些年富力強的皇子們逐漸不滿足於現狀,有了更高的政治追求。而太子胤礽被群「狼」環飼,逐漸亂了方寸。這就釀成了諸子奪嫡的局面。

關於這場奪嫡之爭,最初的陣營並不清晰,至少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之前是這樣。胤禟自幼和胤禩、胤䄉一同長大,關係熟稔。但是,胤禟並非一開始就支持胤禩打壓太子。《清聖祖實錄·卷二三五》中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。

康熙四十七年,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。回京後,康熙讓大阿哥胤褆、四阿哥胤禛、九阿哥胤禟三人看守胤礽。當時,諸位大臣紛紛為太子求情。康熙帝不堪其擾,下旨若是誰還敢為胤礽求情,必將重罰之,這才強行壓制住眾臣。

這時,太子胤礽子在獄中鳴冤,說自己並沒有謀害父皇,都是遭人陷害。胤礽希望胤褆、胤禛和胤禟三人將自己的話上奏給康熙帝。胤褆是扳倒太子的主要人物,他肯定不想為胤礽上奏,他以「不敢違抗父親旨意為由」,拒絕了胤礽的要求。胤禛這個時候也拿不定主意,只有胤禟最為積極,胤禟問胤禛:「四哥,這件事關係重大,我們應該替二哥上奏!」胤禛見胤禟打算上奏,於是趕緊附和說:「就是拼上性命,也要奏上一奏!」

而後,胤禛帶著胤禟向康熙奏明胤礽之言。康熙誇獎胤禛「性量過人」,胤禛因此給康熙帝留下好印象。

從這件事可以看出,胤禟雖然和胤禩親密,但他並沒有對胤礽落井下石。最起碼,胤禟對胤礽是盡了兄弟之義的。

三、助八哥奪嫡,引康熙拔刀

既然胤禟沒有一開始就打壓胤礽,那他是什麼才開始支持胤禩的呢?這要從接下來的「推舉新太子」之事說起。

康熙四十七年,太子胤礽被廢後,朝堂更加混亂,一些忠直的大臣為胤礽求情,結果被康熙斥責。大家見康熙似乎放棄了胤礽,因此紛紛建議康熙帝重新立儲。《清史稿·卷二百二十》記載:

未幾,上命諸大臣於諸皇子中舉可為太子者

康熙帝遂下旨讓百官推舉新太子。

這時,胤褆、胤禩等人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,尤其是胤禩,他平時廣結善緣,和九阿哥胤禟、十阿哥胤䄉、十四阿哥胤禵關係很好,胤禩打算拉攏眾人搏一搏「前程」。《清史稿》記載:

太子允礽既廢,允禩謀代立。諸皇子允禟、允䄉、允禵,諸大臣阿靈阿、鄂倫岱、揆敘、王鴻緒等,皆附允禩。

胤禩的這個「競選團隊」可不得了,不僅有三位皇子鼎力相助,而且還有鈕祜祿家族的阿靈阿、納蘭家族的揆敘,還有翰林王鴻緒等人。

筆者重點說一下胤禟。此前我說過胤禟顧念和胤礽的手足之情,他現在為何又支持胤禩了呢?其實這是不矛盾的——因為胤禟是在康熙廢掉胤礽,並且下旨推舉「新太子」的情況下,才轉而支持胤禩的。

換句話說,胤禟並不是腳踏兩隻船,也不是背信棄義,人家是「奉旨」推薦皇儲。正是因為這個「奉旨」,接下來才發生本文開篇時提到的「帶毒藥與胤禩共存亡的事情」。

且說康熙下旨推薦新太子,八阿哥胤禩異軍突起,完全出乎康熙的意料。這時,大阿哥胤褆又出了么蛾子,根據《清聖祖實錄·卷二百三十四》記載:

拘禁允礽時,允禔奏、允礽所行卑污、大失人心。相面人張明德、曾相允禩、後必大貴。今欲誅允礽。不必出自皇父之手。言至此、朕為之驚異。朕思允禔為人凶頑愚昧、不知義理。倘果同允禩聚集黨羽。殺害允礽。

這段話比較長,大意是說,在胤礽被囚禁時,大阿哥胤褆列舉胤礽的罪狀,要求殺了胤礽。而且說不能髒了「皇父」手,他親自來執行。康熙帝大怒,說胤褆毫無手足之情,對胤褆失望至極。

胤褆見這一步走錯了,轉而支持胤禩。因為胤禩小時候是胤褆的生母惠妃養大的。為了給胤禩增加砝碼,胤褆又提到之前有個叫張明德的道士曾給胤禩相面,說胤禩有大富大貴之相。

說實話,大阿哥胤褆真是昏招頻出,他這樣一說,不僅沒有幫到胤禩,反而連累了胤禩。

因為康熙帝聽完胤褆的話,認定胤禩早已和胤褆勾結,二人一個在台前,一個在幕後,聯合謀求太子之位,並且有謀害廢太子胤礽之嫌,因此下旨將胤禩問罪。胤禩被捆起來。

胤禩本來以為勝券在握,結果被大阿哥攪局,不能辯駁。這時,胤禟、胤禵等人不服,胤禟認為:推薦太子是康熙的旨意,如今他們推薦的胤禩「高票當選」,可現在康熙竟然要治胤禩的罪,那胤禩也太冤了。

所以,胤禟懷揣一瓶毒藥,和胤禵一起要面見康熙帝,為八哥鳴冤,打算和胤禩共存亡。康熙帝聽聞胤禟的荒唐之舉後,氣得打了他兩巴掌,說他是「梁山伯義氣」。胤禟不服,和康熙帝頂嘴,《清史稿》記載:

允禟、允禵入為允禩營救,上怒,出佩刀;允祺跪抱勸止,上怒少解,仍諭諸皇子、議政大臣等毋寬允禩罪。

康熙被胤禟和胤禵激怒,氣得拔出佩刀誅殺二人。這個時候五阿哥胤祺作為胤禟的親哥哥,擔心弟弟出事,趕緊跪下抱著康熙的腿勸解,康熙帝這才慢慢消氣。最後,康熙帝覺得胤禟、胤禵等人說得也有道理,便下旨釋放胤禩,但並沒有承認胤禩是冤枉的。

從這件事可以看出,胤禟真是「重情重義」之人。他為了心中所謂的「正義」,不惜豁出性命和皇父相抗。

這種事,如果褒獎起來,是「有情有義」,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說,就是缺乏政治韜晦,不善於保護自己。至少,四阿哥胤禛就不會做這樣的事情。

四、九弟頗單純,四哥真復仇

康熙四十八年,諸位皇子矛盾激化,康熙為了穩定朝局,經過一番心理鬥爭之後,決定復立太子胤礽。同時,大封諸王。《清史稿·聖祖本紀》記載:

(四十八年)戊午,冊封皇三子胤祉誠親王,皇四子胤禛雍親王,皇五子胤祺恆親王,皇七子胤祐淳郡王,皇十子胤䄉敦郡王,皇九子胤禟、皇十二子胤祹、皇十四子胤禵俱為貝勒。

注意,這一次,在康熙的皇子中,老大胤褆被囚禁,老二胤礽被復立為太子,老八胤禩因為此前推舉新太子之事失寵,老十三胤祥屬於「神秘消失」(史料中沒有記載),其他幾位年長的皇子(老六是夭折)幾乎全部受封。

胤禟在這裡是有爭議的,在《清史稿》上,他是被封為貝勒,而在《清聖祖實錄》中,胤禟僅僅被封為貝子。但不管是貝勒還是貝子,他和十阿哥胤䄉的郡王相比,其實都低了一級。

筆者認為,胤禟之所以比弟弟胤䄉爵位低,一方面是因為十阿哥的生母是皇貴妃,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胤禟在八阿哥之事上的表現,讓康熙稍微有些失望。

康熙五十年,八阿哥胤禩的生母良妃衛氏病逝,因為良妃只是庶妃,因此其他皇子不需要為良妃服喪。胤禟和胤䄉一起,每日給胤禩送飯,還邀請朝中官員去弔唁良妃。不僅如此,胤禟和胤䄉還邀請胤禛一同去陪胤禩守夜,結果被胤禛拒絕。

由此可見,雖然胤禩失勢了,但胤禟並沒有和胤禩有所疏遠。而且,在胤禟心目中,四哥胤禛也和他關係較好,他希望能將胤禛拉入胤禩的「團隊」中。所以筆者說,胤禟少年時的順遂,讓他中年時期識人不深,有非常「單純」的一面。

筆者有時候在想,若胤禟生在一個普通士大夫家中,他或許是家族中最熱絡,最真性情的那個兄弟。

康熙五十一年,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廢,康熙再未明確儲位人選。奪嫡之爭進入白熱化。這時,四阿哥胤禛也終於露出奪嫡的真面目,胤禟終於明白四哥原來和自己不是一條心。

康熙五十七年,康熙帝派十四阿哥胤禵任撫遠大將軍,率軍遠赴西寧。而胤䄉也被康熙帝任命統轄正黃旗(滿洲、蒙古、漢軍)三旗。胤禟覺得他們的機會來了,因此愈加高調。在胤禵過生日時,胤禟一次性送給胤禵2萬兩銀子和其他金銀器皿。胤禵也寫信給胤禟,說如果皇父身體欠安,一定要儘早告知於他。

這一時期,「八爺黨」勢力龐大,奪嫡之心路人皆知,成了胤禛最大的威脅。因此,《清史稿》記載:

允䄉與允禟皆黨附允禩,為世宗所惡。

可見,雍正帝恨胤禟,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。同時,也看出胤禟有「沉不住氣」的一面。
熊康翰 • 20K次觀看
熊康翰 • 6K次觀看
熊康翰 • 5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6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23K次觀看
熊康翰 • 6K次觀看
熊康翰 • 8K次觀看
管輝若 • 11K次觀看
熊康翰 • 2K次觀看
管輝若 • 4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26K次觀看
熊康翰 • 3K次觀看
管輝若 • 3K次觀看
熊康翰 • 3K次觀看
熊康翰 • 12K次觀看
熊康翰 • 9K次觀看
熊康翰 • 3K次觀看
熊康翰 • 3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3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3K次觀看
熊康翰 • 3K次觀看
管輝若 • 7K次觀看
熊康翰 • 2K次觀看
管輝若 • 4K次觀看